-2025-
06/17
05:06
编辑:本站
诉求采集 法理阐释 情理疏导 损益分析 方案磋商 效力确认 曾集法庭“六尺巷调解法”化解名誉权纠纷
近日,沙洋县人民法院曾集法庭运用“六尺巷调解法”成功化解一起邻里名誉权纠纷案,当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到位。此案再次警示广大市民,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发布视频切莫逾越法律红线。
原告与被告系沙洋某镇相邻住户。因生活琐事发生口角后,被告使用手机拍摄了两人争执视频。视频中可辨认出原告的肖像,并未经授权即发布至抖音平台,引发网民不当评论及转发扩散。原告认为该行为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、人格权益受损,以侵害肖像权、名誉权为由诉至沙洋县人民法院。
前不久,法院受理案件后,承办法官深入研究案情,考虑到原告与被告系邻居,此类纠纷若处理不当,易激化矛盾,遂决定在庭审前后积极组织当事双方调解。
承办法官紧扣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治理理念,针对邻里纠纷的特殊性,积极采用“六尺巷调解法”进行调解:诉求采集,通过“背对背”谈话机制,分别听取当事双方对侵权事实、损害后果的陈述,精准定位争议焦点;法理阐释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同时借助身边案例讲清道理,向被告释明在网络平台发布侵权内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;情理疏导,引入“远亲不如近邻”传统理念,引导当事双方回顾既往和睦相处场景,软化对抗情绪;损益分析,耐心劝导当事双方,对比诉讼程序耗时长、执行风险高与调解协议即时履行的效率优势,引导原告以化解矛盾为出发点,寻求当事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;方案磋商,根据调解自愿原则,承办法官提出“视频删除+赔礼道歉+合理赔偿”的阶梯式解决方案;效力确认,承办法官及时制作民事调解书,并释明其与判决书同等法律效力。
经承办法官多轮调解磋商,被告深刻认识到“指尖行为亦有法律边界”,与原告达成了调解协议,并当场履行到位。至此,这场因网络侵权引发的纠纷最终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承办法官提醒,随着互联网发展,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为大众分享生活、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,但用户在享受网络便利时,务必增强法律意识,对自己的言行负责,尊重他人名誉权、肖像权等合法权益。如遇纠纷,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,切勿意气用事。网络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,唯有每位网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,才能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