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门长安网

平安建设

-2020-

10/20

10:57

编辑:李俊

荆门市推行“大党委+大综治”做法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治理

“大党委+大综治”是以城市社区为单元,在辖区企事业单位、社团、大型商户党员“一把手”中推选产生“大党委”书记,社区党组织书记任“大党委”副书记、兼任“大综治”组长,充分发挥大党委整合资源、凝聚力量的作用,协调解决域内综合治理问题,形成问题联治、工作联动、平安联创格局。

近年来,荆门市在京山、东宝等地探索基础上,在城市社区全域推广“大党委+大综治”社会治理模式,初步实现社区减负、治理增效的双赢,该模式运行以来,公安警情、刑事案件、矛盾纠纷等民生领域案(事)件逐年下降,“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”各项指标逐年提升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
一、党组织搭台,引导社会治理力量由“配角”向“主角”转变

一是延伸党建触角,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。全市222个社区成立社区大党委,并进一步延伸触角,在全市866个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,构建起“社区大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的党组织架构。社区大党委设书记1名,副书记2至3名,委员根据实际情况设7至15名,均从驻区单位、区域内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中择优产生,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,逐步形成全域全员参与的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发动群众治理格局,实现“组织吹哨,一呼百应”的凝聚效应。

二是人才双向导入,加速推进治理队伍的专业化。大党委在选举前,社区将辖区党员情况提供给街道、县级组织部门,三方共同酝酿,提出大党委候选建议名单,大党委书记在社区召开党员大会推选产生,任期一年,原则不超过二年,采用轮值方式,县级组织部门任命。相关委员从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年轻党员推荐产生,将具备专业知识、理念、方法的专业人才引入社区治理,委员中法律专业人员占12.6%,持有社工证占比达85.7%。疫情期间,全市社区抗疫一线,涌现入党积极分子1606名,84名表现突出的社区干部、下沉机关干部火线入党,256名基层干部、15名社区干部获组织部门推荐和提拔重用,为社区治理培育优秀后备力量。

三是季度联席会商,全面激活社会治理的资源包。大党委书记每季度主持召开联席会议,督促辖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共治,建立资源清单1300份、需求清单519份、项目清单168份,推动辖区单位主动下沉资源,重点解决群众的身边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。全市通过驻区单位合作共建、国有资产划拨整建、小区资源整合延伸、房产项目开发配建、现有服务阵地提升改建五种途径,中心城区建成投入使用新型综合社区服务综合体49个,通过季度联席会商协调解决“三无小区”居民点下水道堵塞、化粪池淤塞、路难行等民生问题70余个,惠及居民4174户、13万余人。

二、精准化下单,推进治理方式由“客随主便”向“反客为主”转变

一是组建混编巡逻队,常态化询民意、保平安。按照每队10人标准,每个社区组建由社区民警、辖区单位干部、社区干部、网格员、志愿者组成的社会治安义务巡逻队,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“我为大家巡一天,大家为我巡一月”义务巡逻,在提高社会治安掌控力的同时,发挥民意呼声“收集器”和社会治理隐患“扫描仪”功能。2019年以来,全市通过治安巡逻发现各类安全隐患84处、排查矛盾纠纷2700余起,无重特大刑事案件社区达到194个,占全市社区总数87.4%。

二是进驻党员服务队,面对面送关爱、解民忧。引导辖区党员干部进驻社区,通过“面对面”志愿服务、“问题帮”菜单式服务、“红色星期天”定点服务等方式,宣传党的政策、联系服务群众、参与民主议事、参加公益活动、维护社区稳定。先后集结党员1万余人,每名党员每年认领1-2件社会治理事项,开展1-2次公益服务,累计帮助居民代办各项服务1万余件,协调解决信访积案等“老大难”问题86个。

三是抽调联合执法队,高效率治乱象、优环境。公安、城管执法、市场监督、住建、应急管理等部门抽调1569人次执法人员组建联合执法队,在街道、社区开展现场联合巡查321次,省去层层转办、交办等环节,实现“有人办、立即办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联合执法以来有效解决城市社区物业纠纷、违章搭建、占道经营、校园周边环境、农贸市场脏乱差等问题304个,执法效率同比提升0.69%,群众对社区环境治理满意度达98.3%。

三、硬指标摆擂,实现工作作风由“雨过地皮湿”向“久久为功”转变

一是下放考评权,激励部门比贡献。政法委将各级各部门参与“大党委+大综治”情况纳入平安建设(综治)个性化考评,赋予社区打分权限,给予一定分值,打分结果作为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评重要依据。通过正向激励和横向考评,充分调动了部门参与积极性。2019年以来,全市各地各单位筹资综治工作经费超500万元,全部用于社区建设、解决基层民生问题。

二是设立积分榜,倒逼党员比荣誉。组织部门将“大党委+大综治”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评,社区把党员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情况记录到积分制管理软件,设立“党员积分榜”,定期表彰先进,并公示党员基本情况、特长、志愿服务事项等档案,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和参与社会治理使命感。全市5.16万名党员参与社区(村)社会治理事务,领办、解决社会治理事项57.6万条。

三是奖励货币化,引导社团比作用。社区大党委建立后,为调动区域内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,在社区全面推行社会治理积分制,对积分靠前的社团组织,每年给予资金奖励2至3万元。目前,先后兑现奖励资金71.7万元,全市社区党员中心户、自管委员会、和事佬工作室、禁毒宣传队、幸福家庭俱乐部、慈孝文化志愿团等1.5万个社团组织得到孵化和成长,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民风改善起到重要作用。